No menu items!

    小米YU7上市遭群嘲 炸出史上最烂公关!(组图)

    今年的车圈营销,确实比去年沉寂了些。

    比如之前焊死在热搜榜上的小米,自从小米YU7上市后,就很久没再有什么大动静了。

    没想到这几天,小米市场部憋了个大招,打得让人措手不及。

    不管你关不关注汽车,相信你都听说过小米卖纸巾盒这事儿。

    雷军在某场直播中,专门介绍了小米的【车规级纸巾盒】。

    何为车规级呢?

    在吐鲁番艳阳的炙烤下,温度能高达90℃,普通塑料件会开裂、变形、融化,但小米的磁吸纸巾盒能保持稳定性,没有这种烦恼。

    “这个纸巾盒设计时,材质、制作工艺都挺复杂,刚开始过不了车规测试。后来又调整了材质和胶料,成本高得离谱。”

    图源:微博

    投入这么多心血,小米纸巾盒的价格自然不“美丽”,卖到了169元。

    据小米汽车APP显示,Xiaomi Life车载磁吸纸巾盒主打与小米YU7同款配色,提供珊瑚橙、松石灰、鸢尾紫、暮影蓝四种颜色,限购2件;若有积分,可凭1690积分抵169元。

    图源:小米汽车APP

    169元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是618、双11期间,三口之家能一次性囤够一整年纸巾的钱。

    一个小小的纸巾盒,价格远超纸巾本身,听起来难免有点夸张。

    因此直播过后,小米纸巾盒引发了网友热议,讨论主要聚焦在“车规级”这个宣传头衔上。

    网友们吐槽,小米的【车机芯片】都不是车规级的,这是“避重就轻,该车规的不车规”。

    此外,各大友商也难免被拉来“比拼”。

    理想、问界、蔚来的纸巾盒定价被一一拉出来对比,车主们吵得不可开交。

    总之,从产品宣传来看,小米这款“车规级”纸巾盒争议不小,算不上一次成功的宣发。

    有了这些前情,万万没想到,小米对这款纸巾盒不是非一般的执着,势必要打开市场。

    除了雷军亲自讲解,小米汽车在《答网友问(第167集)》里也专门科普解答,介绍纸巾盒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为什么能卖这么贵。

    图源:小米汽车

    这还不够。

    最近@小米公司又发了一支广告视频,正面回应了舆论质疑 —— 比如“车规级” 纸巾盒是不是智商税、是否存在过度宣传。

    宣传文案里写:“百年汽车工业,没有人做出这样一款纸巾盒”,花式夸赞自己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洞察。

    图源:@小米公司

    为了一个纸巾盒这么大费周章,网友们再也绷不住了。

    摘录一些代表性观点:部分网友觉得,小米的宣传着力点已经偏离了汽车的核心价值。

    汽车工业不是做不出好纸巾盒,而是更该把核心精力放在更重要的技术领域;如果过度夸大普通配件的价值,产品的真实实力或许也不值得信任。

    当然,也有支持这则宣传文案的网友认为,车内纸巾盒的安全便捷设计确实是用户痛点。

    小米如果能通过设计改进解决这些问题,恰恰反映出品牌关注用户的细节需求,不仅不该被嘲讽,反而该肯定其创新精神。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不过,小米这次也不淡定了—— 视频发酵后,已经连夜修改了争议文案。

    图源:@小米公司

    虽然没有发表正式的公关声明,但这种“打脸式”操作足以说明一切。

    百年汽车业好不容易“憋出”个车规级纸巾盒,可车主们似乎并不买账。

    其实,纸巾盒只是冰山一角,折射出的是小米YU7的营销宣发正陷入瓶颈 ——

    “成也营销,败也营销。”

    有网友熬夜看完小米发布会后,忍不住感慨:“但凡语文阅读理解差一点,都跟不上这思路。”

    比如发布会上说,“YU7的座椅比迈巴赫多1度,静音比库里南差一些”。

    本意是想借豪车品牌的热度,营造“势均力敌”的高级感,既找了参照物,也方便大众理解卖点。

    图源:@李乐意

    但“多1度”“差一些” 这类模糊的表述,对用户来说实在没什么意义。

    毕竟迈巴赫不是因为技术难度做不到多这1度,才故意不做的。

    这让人瞬间想起“笔记本比1元硬币还薄”的名场面。

    咱就是说,如今想找一款比硬币厚的笔记本已经不容易了。

    硬堆类比、制造噱头,小米似乎已经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创作里不知天地为何物了。

    与此同时,小米把预定汽车的“小定”改叫“大定”、“大定”改叫“锁单”的操作,也争议不小。

    真让人怀疑是从星巴克“中杯、大杯、超大杯”里找的灵感,就为了吸引更多人下单。

    图源:网友

    更别提那些得拿放大镜才能看清的“标注文案”了:

    大字写着“续航第一”,小字备注“不包含可换电车型”;

    图源:小米骑车

    宣称“全车Nappa真皮座椅”,却在不起眼处注明“副高区域为座椅打孔区域”,压根没实现全覆盖。

    图源:小米汽车

    宣传同样标价为169元的小米晴雨伞时,喊出了“颜值即正义,更具Ultra原生感”的口号。。。。。。

    但细看产品详情页,你会发现和一把普通晴雨伞的区别,只不过在于打上了小米的logo。

    图源:小米汽车

    防晒级别UPF50+,伞柄表面丝印“Ultra”标识,采用一键开合设计,单手秒开秒收,尺寸适配小米汽车全系前排门板储物格的雨伞收纳槽。

    雷军亲自向车主卖伞,同样把网友看懵了。

    “不是,雷总这就有点不地道了,一把伞也需要搞这套营销啊”;

    也有人调侃:“雷总,这个是车规级吗?”

    不管是有感而发还是跟风玩梗,都足以说明大众对小米的营销观感发生了变化。

    小米市场部把十八般营销武艺耍得飞起,但观众们是真没招了。

    有人或许会问,小米和雷军为啥这么钟爱“周边”?

    从“车规级”纸巾盒,到号称“颜值即正义”的雨伞,小米对这些汽车配件的营销力度,有时候甚至比吆喝自家汽车还上心。

    这背后藏着的,可不单单是“爱搞副业”那么简单,说到底还是车企对“增长点”的集体焦虑。

    这几年的车圈有多卷?简直是神仙打架式的内卷。

    今天你降价三万,明天我送终身保养;这边刚官宣续航破千,那边就甩出“充电五分钟跑百公里”的新科技。

    价格战打了一轮又一轮,营销战从直播间卷到短视频,车企的利润空间早就被压得像张薄纸,想在汽车本身的硬件上赚大钱,越来越难了。

    于是大家都开始琢磨新路子:既然车本身不好赚,那不如把“车生活”的盘子做大。

    搞一套成体系的汽车周边生态,让用户买了车之后,顺手把纸巾盒、脚垫、充电器都换成自家品牌的——

    图源:小米汽车

    这些小东西看着不起眼,可一旦和“品牌专属”“生态联动”绑在一起,溢价空间可比整车高多了。

    说白了,这既是给用户套上“身份标签”:你开小米车,用小米周边,一看就是“自己人”;

    也是给品牌找新钱袋,配件的毛利率摆在那儿,卖得好确实能补不少窟窿。

    更妙的是,这些带着logo的小物件天天在用户眼前晃,还能潜移默化地强化品牌认知,简直是一举多得。

    只不过,车主们对这套玩法的接受度,可就天差地别了。

    有人觉得“精致周边配好车,用着有面子”,心甘情愿为设计和品牌买单;

    也有人吐槽 “车机系统还没吃透,先把纸巾盒玩出花了”,觉得这是“舍本逐末”,还不如把精力放在优化续航、提升安全性上。

    看这架势,小米显然是想沿着这条路往下走,甚至隐隐有对标特斯拉“周边宇宙” 的野心。

    不得不说,这种“卖生活方式”的生意,确实比单纯卖车更有想象空间。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