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admin

    33024 帖子

    保守智库提议禁多元化计划 苹果股东反对

    一个保守智库建议苹果公司废除「多元、平等、包容」(DEI)政策,以免惹上官司,但苹果股东25日投票反对。「好市多」股东大会也对川普政府迫使业界废止DEI的作法,表示不予苟同。 全国公共政策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对苹果公司表示,DEI会对各大公司造成法律、名誉及财务风险,从而对股东构成财务风险,进一步对公司构成「未能运行信托责任」的风险。 该中心自由企业计划运行主管派菲尔德(Stephen Padfield)24日对出席苹果股东会的人说,川普指示司法部根除假借DEI名义实行非法歧视,如果苹果执意继续推动这些「分裂社会、摧毁价值观」的人员聘用法规的话,上述各种风险只会有增无减。 他指出,「时代氛围已明显转变,DEI已不合时宜,唯才是用才是王道。」 但苹果不为所动,还说多元任用才是「本公司的内核文化,」也是苹果公司得以位居全球科技业龙头的助因。首席执行官库克说,「我们聘任员工从不设置配额或目标,本公司的实力,来自聘用最佳人才,融合全员铸造合作文化。 当然,库克说,在川普政府雷厉风行反DEI政策之际,「本公司有必要调整既定的作法,以适应新的法律环境。但是,我们尊重每位工作伙伴的最高指导方针,永远不会动摇。」 苹果2022年全球员工当中,白人和亚裔占四分之三,以性别言,三分之二为男性。 2020年非裔男子弗洛依德遭白人警察跪压致死事件,催生有色人种、女性和弱势族群争取职场平等待遇运动,导致DEI「法制化。」但川普再度入主白宫后,福特、谷歌、麦当劳、脸书、目标和沃尔玛超市等大企业,纷纷限缩DEI政策。 保守派认为,雇主用人,不应考虑种族、肤色、性别等因素。支持DEI的人士指出,多元包容无碍业务的推展,还能养成互相尊重的职场文化。

    新闻评论/人民「小脑袋」 想不透赖政府的麻木不仁

    台湾医院急诊室塞爆多时,加护病房则一床难求,政府对此却迟无反应。有急诊医师发文吁卫福部重视,次长林静仪竟答说:「呵呵,所以你的小脑袋里,政府按一下钮,事情就会完全改变吗?」如此轻蔑的答复,多么官僚与冷血!其后卫福部才紧急召开应变会议,提出三策略二改革方向;但医界认为这些都是老掉牙的方案,无助解决问题。 人力不足问题困扰医疗院所已久,在新冠疫情三年期间已一目了然,政府却从未正视。尤其护理师不堪低薪及超时工作,近两个月离职人数已超过700人,是急诊壅塞主因。卫福部不从根源思考解方,一味想用简单的「总额控制」、「病人分流」、「健保点数」等手段解决,把工作全塞回给医院。如此一来,当然形成恶性循环,加护病房因缺乏人手无法收治,递延效果就是全台医院急诊室濒于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林静仪还有闲情嘲笑忙破头的急诊医师是「小脑袋」,更不掩轻蔑地「呵呵」两声,真是冷酷到了极点。如果渴望解决问题的医师是「小脑袋」,那么不想直面问题的卫福部高官,岂非就是「冷心肠」?甚至根本已经「麻木不仁」?急诊医师在第一线面对登门求治的病患,经历的是与人命拔河的煎熬;而坐在办公室的林静仪却什么都不做,只会在网络冷回风凉话。如果官员不能为人民服务,人们养他们作什么?赖清德任命这种没品的人担任次长,不觉得可耻吗? 没错,医疗现场发生这么严重的情况,当然不是按一个钮就能解决。然而,这些急诊挤爆、病房塞爆、医护忙爆等现象,是最近才出现的问题吗?当然不是!其中,有短期的流感因素,也有长期医护资源错置因素,加上民众就医习惯问题,三者交相纠缠。卫福部的毛病,则是对必须解决的长期因素置之不理,对必须处理的短期因素却反应怠慢。换言之,官员接连错过几个该按的钮都没按,才会有今天医疗资源失调的窘境。 林静仪被拔擢出任卫福次长,主要是她原为妇产科医师,理当对医疗更具同理心。未料,她的实际表现却更像一名政客,或者她仍留恋于自己的立委身分,不时把次长与民代的角色混淆错演。以致在面对医师同僚时,竟然一派「上对下」的威权心态,骂对方「小脑袋」,连做人的基本礼貌与人性都抛在脑后。赖政府里若多几个这种高傲无脑的官员,要丢失民心,还不容易吗? 再看卫福部长邱泰源在应变会议后提出的三大短期解方,包括强化医学中心院内病床调度、加强区域医院联防机制、强化民众分级就医资讯;在医界看来,都是多年老调重弹,只是纸上谈兵,难以奏效。邱泰源是医界大老出身,如今手握实权,却只能提出如此了无新意的解方,令人失望。事实上,卫福部不仅无法提出有效对策,甚至连对现象的评估都失准。卫福部2月初预估,急诊塞床现象「两三周就会解决」,未料情况却越来越严重;急诊学会便认为,这问题到夏天前都不会改善。错判情势,导致官员不作为,也使得问题越演越烈。 这波急诊室濒于崩溃,只是台湾医疗体系众多问题的一隅。多年来怠于改革的结果,台湾健保制度已问题丛生,不再符合台湾人口结构及社会演进的需要。而近几任卫福部长都是政治挂帅,除了许多决策和招标都不透明,更不愿以开放、平等的心态接受外界建言。林静仪的「小脑袋」说,赤裸裸演示了官员的冷血与不仁,让人们为健保前景感到忧心。(节录自联合报社论)

    男神亲民坐地铁 竟是「延禧攻略」的他

    近日有网友坐地铁,发现一名男子就算戴口罩还是自带光芒,仔细一看惊觉竟然是「延禧攻略」爆红的许凯。许凯在剧中饰演深爱女主角魏樱珞、霸气向皇后表明非她不娶的「富察傅恒」,一片痴心的模样迷倒剧迷,戏外他也因为高颜值大受欢迎。 有网友表示:「遇到真的会害羞到不行」、「真的太帅」、「可能会一直盯着猛看」、「这种帅度任何人都会注意」、「今天开始不滑手机了」。 许凯身高187公分,1995年出生,现年29岁,他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接触娱乐时尚产业。2013年时,他参加「中国广州国际模特大赛」获得平面组冠军后出道,接着开始替许多服饰品牌和杂志拍摄广告。

    影/杨幂滑雪手举不起来急检查 结果出炉…她乐观面对

    大陆女星杨幂接受时装杂志专访,分享学习滑雪的经历,意外发现右手臂擡起困难,经检查后得知手臂部分组织已钙化,她说会找到一个快乐点,「例如会说『我变身了』」,尽管她的态度十分淡定,仍引起网友讨论。 综合媒体报导,杨幂透露,多年前曾自学滑雪,全凭意志力与领悟力摸索,没有专业教练。近日再次挑战滑雪,在教练指导下修正姿势,这才发现自己长期以来的滑雪方式并不正确,在这次滑雪过程中,她察觉右手臂有些无法顺利擡起。 据报导,杨幂前往检查后,被告知右手手臂部分组织已经钙化,她面对这个状况仍十分乐观:「我会找到快乐点,比如告诉自己『我变身了!』比起钙化这件事,找到正向的角度更重要。」 尽管如此,粉丝仍相当担心,「大幂幂要照顾好自己喔,健健康康最重要」、「小幂要照顾好自己」、「老天对我们小幂好一点吧」、「小幂要健康快乐,永远永远」。 根据生命时报,钙化,指人体内的钙离子以磷酸盐或碳酸盐形式,沉积的过程。很多钙化是在人体病变修复过程中形成的,整个过程和伤口愈合结疤类似。通常表现为钙盐沉积在受损组织中,使这些组织变得坚硬。人体绝大部分组织和器官内都可能出现钙化,航空总医院影像科副主任申太忠表示:「钙化不是疾病,而是一种征兆。」钙化是否影响健康要根据其出现的部位、影像学特征、患者临床表现来确定。 div id="weibo" class="panel">

    酪梨会伤人?六件日常事物看似无害 却可能让人进医院

    有些日常习惯或活动看似无害,但其实对人的安全或健康藏着极大威胁。每日邮报(Daily Mail)报导,急诊科医师提出六种看似平常却可能让人进医院的习惯或活动,建议人们应停止这么做,否则会处于发生危险的风险中。 1. 在雪地穿Crocs鞋 Crocs鞋近年来受到Z世代的欢迎,但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急诊科医师普拉特(Abdullah Pratt)说,虽然Crocs鞋好穿外型又吸引人,但下雪时这些特点就变得具危险性,冬天时他每周至少收治一名和Crocs鞋有关的受伤病患。 普拉特说,Crocs鞋没有抓地力,对脚踝也没有支撑力,鞋子会飞出去,人们也会飞出去;他说鞋子本身并没有危险性,是人们的穿着时机让鞋子变得危险,因此医生都建议Crocs鞋当室内鞋穿就好。 2. 切酪梨时请小心 根据Midwest Orthopaedics At Rush的统计,美国每年有35万人次因刀伤被送到急诊室,而酪梨是很多人刀伤的原因。 哈佛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affiliated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急诊室医生兰德里(Adaira Landry)说,她常对因割伤、切伤被送进急诊室的病人说「你是不是因为切酪梨受伤?」对方通常会惊讶地回答「妳怎么知道!」 除了酪梨,让人因刀伤送医的常见元凶还有贝果,佛罗里达大学健康中心(University of Florida Health)急诊室医师山农(Matt Shannon)说,切东西时要在安全、防滑的物体上操作,例如木头砧板,然后还要记得一件事,就是不要往自己手或身体的方向切。 3. 谨慎使用弹跳床 弹跳床能带来快乐,也能带来伤害。纽泽西州的哈肯萨克大学医学中心(Hackensack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急诊科医师苏加尔斯基(Gregory Sugalski)说,他看过因弹跳床发生的骨折、脱臼、脊椎和头部损伤。 根据统计,美国在2009年至2018年和弹跳床相关的伤害超过80万起,超过一半发生在家中,很多病患严重到必须送医。 医师建议,若一定要玩弹跳床,一次一个人跳就好,因为大多数弹跳床意外都是发生在很多人一起跳的时候,也要确定弹跳床在弹簧和横杆周围有适当的软垫,因为它可以防止可能导致永久性脊椎和骨骼损伤的翻滚。 4....

    Breaking

    纽时:美台关税将达握手协议 台争取低于日韩

    川普总统近期陆续公布对多个贸易伙伴的关税通知信,台湾尚未收到信函,纽约时报12日报导,美国可能快要与台湾达成握手协议,但恐怕仍须大量后续谈判;即使真的谈成,美方也可能保留二位数税率,并对输美商品实施更高关税。 台方已与美方约定下一轮实体磋商,双方表达希望8月1日期限前完成协议,并有最终结果。 var admarutag = admarutag || {} admarutag.cmd =...

    WSJ调查:关税影响通膨有限 美衰退风险较低 学者乐观

    川普总统发动的关税战一波接着一波,但「华尔街日报」调查显示,经济学者乐观看待美国未来经济成长与就业前景,认为经济衰退风险较低,通膨也比3个月前和缓。 华尔街日报12日公布7月3日至8日访查69位华尔街银行、大学和小型顾问公司等经济学者看法的季度报告,今年4月首次调查期间,正值川普扬言对美国最大贸易伙伴课征高额关税的高峰期,但美方随后暂缓部分关税措施。 var admarutag = admarutag || {} admarutag.cmd =...

    吃米饭会变胖? 营养师:适量全谷杂粮可降29%罹患糖尿病风险

    吃饭好还是吃面好?许多人一听到淀粉,直呼是「饮食控制的大敌」,几乎完全戒断、希望快速瘦身。台湾董氏基金会指出,碳水化合物是人体需要的三大营养素之一,更是主要热量来源;如果完全不吃,短期内可能体重明显下降,但长期下来会影响身体正常功能运作,包括代谢紊乱。 董氏基金会食品营养中心针对2018年「刺胳针公共健康」(The Lancet Public Health)的一项研究,说明低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该研究追踪超过1.5万名成人长达25年,发现碳水化合物摄取量与死亡率呈U型关系,摄取过多或过少碳水化合物都可能提高死亡风险,而最理想的摄取比率为总热量的50%~55%。 董氏基金会食品营养中心许惠玉主任表示,「吃对」碳水食物比「少吃」更重要,摄取过多精制淀粉会影响血糖控制,选择适量富含膳食纤维、植化素、维生素与矿物质的糙米、全燕麦、全小麦等全谷类,有助于降低身体发炎反应,进而降低罹患慢性疾病风险。 许惠玉以2025年「美国医学会网络公开杂志」(JAMA Netw Open)的文献为例,报告分析超过4万7000名女性33年的饮食习惯,发现每多摄取10%总热量的全谷杂粮、水果、蔬菜等高品质碳水化合物,最多摄取总热量55%的碳水化合物,可增加31%健康老化的几率,并且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状况。 但是,每多摄取10%总热量的含糖饮料、甜点、白面包等精制碳水,则会会下降13%健康老化的几率。另外,2020年「英国医学期刊」(The BMJ)研究指出,每周吃2碗以上全谷物与每个月吃少于1碗的人相比,能降低29%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现代人外食机会高,容易摄取过多淀粉,许惠玉强调,如果没有糙米或其他全谷类可选择,建议搭配蔬菜、豆制品、蛋或肉类等一起食用,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并增加饱足感。预防慢性病不是刻意少吃淀粉,而是学会聪明吃碳水化合物并创建均衡饮食习惯,才是长久之计。 许惠玉提醒,市面上标榜「米线」、「米粉」的产品,名称虽然有「米」,但实际原料可能混入许多树薯粉、玉米粉等精制淀粉来源,选购时应仔细查看成分标示。而五谷粉虽然有益健康,但市售五谷粉通常经过研磨,使淀粉结构被破坏,消化吸收速度加快,反而可能让血糖上升更快,不宜过量。

    数据对比显示 全球贸易正摆脱美国关税影响(组图)

    上半年经济数据刚刚出炉,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2.9%。6月,我国进出口整体、出口、进口同比全部实现增长,且增速都在回升。可以看到,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外贸保持了较强韧性,实现了总量增长。谭主通过更长周期的数据对比发现,这背后,是新的国际贸易格局正在逐渐形成。我们可以从全球主要贸易国的伙伴关系入手,通过贸易网络连接性的变化,观察全球贸易重组的方向。谭主梳理了美国之外全球前五大贸易国——中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的贸易伙伴关系变化。将对比的坐标,设为今年与2016年(美国陷入贸易保护主义之前),标出了排名变化显著(排名变化大于3)的国家,分别用实线表示上升,虚线表示下降,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地区。一眼看过去,增长的实线颜色不少,许多国家都在寻求新的贸易伙伴,而虚线显示,传统贸易伙伴的相对重要性在下降。国际贸易格局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其中,中国选择的伙伴覆盖了更多地区:一方面,亚太国家逐渐在中国贸易伙伴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一半以上是亚太国家,包括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印尼和印度等。另一方面,除了深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国还与拉丁美洲、中东等地区的国家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相关地区国家在中国贸易伙伴排名中的大幅上升。相比之下,美国、德国等,变化基本都在它们各自所属的贸易集团内部,体现了其对地缘政治联盟的优先考虑。比如,美国贸易伙伴的变化,集中在亚太地区的盟友国家和欧洲。德国的变化是单色的,表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变化集中在欧洲内部。这体现了“多元”理念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贸易网络的韧性和扩展性。过去几年,美欧老牌贸易大国以“贸易多元化”为由,欧洲实则抱守“欧洲中心主义”,美国实则推动“近岸外包”等策略。现实证明,这种做法往往导致贸易网络的不确定性和收缩性增加。比如,欧洲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了其在亚洲市场的竞争力。美国“近岸外包”因成本上升反而削弱了其供应链效率。中国的实践,代表了“多元”的另一个方向:多元化不仅仅是贸易伙伴变化,更是贸易网络的地域广度和合作深度的扩展。相比于美欧的区域集中,跨区域多元有一个特点是,相关国家不仅参与生产环节,也参与高附加值环节(如研发、技术标准制定)。区分二者,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瓜分利益?拿中国与拉美地区的合作来说。如图中所示,过去十年,拉美地区之于中国贸易地位的提升十分显著。2024年,中国与拉美贸易额增长至2015年的2倍多。这个数据背后,中国不仅有效分散了市场风险(这在中国寻求美国农产品进口替代中有所体现),通过参与拉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合作和产业投资,中国帮助拉美国家提升其经济附加值的同时,双方在价值链上的位置也在共同提升。当前,全球贸易格局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复无常虽然制造了不确定性,但也促使全球贸易体系加速向真正多元的方向发展。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美国仍是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但其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亚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正成为全球贸易新的增长点。在这一背景下,全球化并未成为绝唱,而是以新的形式重塑着国际贸易格局。多元化的贸易合作以及国际关系关系的重构,都表明全球贸易体系正在适应新的挑战,并朝着更有韧性和包容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