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月初新竹接连发生某大学学生与电子大厂员工的轻生事件,引发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议题的高度关注。对此,咨商心理师公会全联会常务理事胡延薇21日指出,这些憾事不仅反映出台湾青年与青壮年世代所承受的庞大心理压力,也凸显了「高知识、高功能」的菁英族群在心理健康上,所面临更深层的求助困境与文化结构限制。
咨商心理师公会全联会媒体与公共关系委员会、咨商心理师张祐瑄说,菁英族群无论在学业或职场,往往处于高度竞争与自我要求的环境,长期下来容易累积大量心理压力。而在台湾文化脉络中,自律、抗压性高经常被视为成功的表征,却也让人难以坦然表达情绪或面对低潮,成为求助的一大阻碍。
部分高知识、高功能的菁英族群,甚至可能发展所谓的「高功能忧郁(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状况。此一状态虽非正式诊断名称,却描述了一群在外表与功能上看似一切正常、甚至表现优异的人,其实内在长期承受忧郁、低落、空虚或麻木等情绪困扰,这种状态不易被亲朋好友所察觉,经常导致这些人错失了及早求助与被协助的机会。
媒体与公共关系委员会咨商心理师蔡惟宁表示,造成此种情况的深层原因,往往来自个人心理与社会文化的交互影响。人们如何看待自身状况、对于求助的看法,可能认为求助是弱者、失败的表现,要坚强不能轻易表达情绪和需求。
一般民众则对高知识阶层的想像,认为他们聪明、能力好,可以处理任何情况。对于心理咨商的污名化,觉得接受心理咨商就是有问题的想法。
另,社会传统观念对于男性的刻板印象,也会造成高社经地位的男性更不易向外求助,致使不轻弹的男儿「泪」变成男儿「累」。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人们读好学校、有好工作,看起来光鲜亮丽,心理却承受过多的压力,无处诉说,难以启齿。
胡延薇提醒,每个人都需要适当的抒发情绪、放松,当压力累积太多,就像身体发烧、咳嗽一样,心理也会感冒,心理咨商就是适时给予维他命、休息的空间,帮助民众恢复心理健康。若民众有需求可参考卫福部的「青壮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年满15岁至45岁的民众3次免费心理咨商,或各县市的卫生局亦有提供相关的服务,有需求都可以主动寻求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