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中国接连以间谍罪抓日本人 在华日本人骤减(图)

    一名在中国北京市被拘留、并以间谍罪被起诉的日本制药公司安斯泰来制药(Astellas Pharma)60多岁的日本籍男性高管,于16日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

    这名男性高管是安斯泰来制药驻中国子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是一位有经验的常驻人员。他于2023年3月在即将返回日本前被拘留,并于同年10月被正式逮捕,随后在2024年8月被以间谍罪起诉,并于当年11月举行了第一次公审。日本政府曾多次要求中方尽早释放该高管。

    据日中关系相关人士7月19日透露,这名男性高官决定不提出上诉。上诉截止日期是7月下旬。中国《刑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那么,该高管的刑期应在明年9月到期。

    这已是今年中国法庭以“间谍罪”判刑的第二名日本人。根据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的信息,上海法院于5月13日以“从事间谍活动”为由,判处一名50多岁的日本男子有期徒刑12年。

    该男子于2021年12月在上海被拘留,随后遭到逮捕和起诉,2023年10月在上海法院进行了首次庭审。

    虽然首次庭审时日本总领事馆的人员未被允许旁听,但在5月13日的判决审判中获得了旁听许可。领事馆方面表示,由于涉及隐私,无法公开审判的详细内容。

    自2014年中国《反间谍法》(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实施以来,因涉嫌间谍行为而被中国当局拘押的日本人案例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已有至少17人被拘留,被判徒刑的人为11人,最长的刑期是15年。

    对于今年中国方面接连以“间谍罪”判处日本人徒刑,日本方面表示,中国的“间谍罪”适用范围广,定义不十分清楚,司法过程不透明,引起了在华日本人的不安。

    2023年4月26日上午,中国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反间谍法》,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反间谍法》将投靠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针对国家机关、涉密单位或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实施网络攻击等行为明确定为间谍行为,扩大相关主体窃密的对象范围,将其他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文件、数据、资料、物品纳入保护,增加查阅调取数据、传唤、查询财产信息、不准出入境等行政执法职权,增加规定鼓励反间谍领域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在反间谍工作中的作用,比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界定间谍活动范围扩大,不仅包括在中国境内的间谍活动,也包括在中国境外,针对中国国家安全的间谍活动,行政执法职权增强,进一步加大了对间谍行为的处罚力度,并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调查和处理权限,但是对于具体哪些资料属于国家机密,具体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违反反间谍法,还有相当大的迷糊空间,引起包括日本在内的与中国有密切经济与人员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企业人士等的担忧。

    日本现在没有“间谍防止法”,也就是“反间谍法”,而世界其它各国一般都有,二战后直到今天,没有外国人在日本因 “间谍罪”受到刑事处罚,因为没有“反间谍法”,抓住外国间谍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有时只能用“出入境难民管理法”等相关法律,实行驱除出境等极其轻微的处罚。日本现在的信息透明性极高,“机密情报”极少,在中国被算作“间谍行为”的事情,往往在日本根本不算什么事,因此日本人到了中国,让他们认知什么是“间谍行为”,他们完全没有参照系,往往会不知所措,即使有时受到日本与收集情报相关的部门的指使,在中国收集一些情报,他们对这种行为在中国的“违法性”的认识,也是相当迟钝的。

    为此,日本驻华大使馆今在年3月发布《安全指南》中,提及的中国国家安全部公开的间谍案件示例(涉及中国人和外国人),以提请在华日本人注意,这些事例包括:

    (1)外国人非法向海外提供中国国家机密;

    (2)外国人收集包含国家机密的信息;

    (3)因与通过交友软件结识的女性交往,为了获取报酬或取悦女性,拍摄中国军舰停泊地和出航情况;

    (4)多次非法拍摄军用机场设施、战斗机部署等,并在网上发布;

    (5)受外国机构指使,非法在自然保护区挖掘、采集大量野生植物标本和种子样本,并运往国外;

    (6)以旅游为名多次进入中国自然保护区,采集大量昆虫样本带出中国;

    (7)在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和森林等地安装大量检测设备,非法收集地理、气象、生物等机密数据。

    据日本外务省资料,自2000年起,随着日企进驻中国,居住在中国的日本人数迅速增加,在2012年达到峰值超过15万人,而到2022年10月为止,在海外居住的日本人中,在中国居住的日本人为10万2066人(具有三个月以上居住资格的人),仅次于美国,占第二位,据日本面向海内外的日本人医疗事业的公司Medifellow2023年1月发表的统计资料,日本企业在海外经营的基地数量最多的是中国,有31,047个据点,比有8,874个据点的美国多22,173个据点。

    但是根据日本外务省统计,居住在中国的日本人数正在逐步较少,2023年,在华日本人为10万1786人,比2022年减少0.3%,2024年居住在中国的日本人数减少4.2%,时隔20年首次跌破10万人。这一趋势被认为与中国经济放缓带来的营商环境恶化以及安全方面的不安有关,特别新修订的《反间谍法》实行以后,许多日本人赴华消极,许多企业不再安排家属一同驻在。

    外务省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1日,在海外停留超过3个月的日本人约有129.3万人,与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

    其中:美国最多:约41.3万人;澳大利亚第二:约10.4万人;中国第三:约9.7万人,20年来首次跌破10万,被澳大利亚反超。

    就安斯泰来制药高官在7月16日被判徒刑,《朝日新闻》7月17日发表题为《中国判处日本人有罪 判决不透明且不公正》指出:习近平政权于2014年制定的《反间谍法》,在该男子被拘留不久后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法律不仅将国家机密,还将“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文件等广泛纳入间谍行为的范畴。

    这样一来,企业日常的信息收集活动也可能被认定为间谍行为。即便保护国家机密的法律是必要的,违法行为的范围也应当严格限定。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