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俄罗斯航母续命的出路,买中国舰载机还是…(图)

    近期,关于俄罗斯海军唯一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命运的消息引发了很多关注。在俄罗斯《消息报》率先披露相关信息后,国内网友对此展开了讨论,有观点认为该航母退役几成定局,是时候告别这个耗费巨资的“海上巨兽”;但也有相对乐观的报道援引造船企业内部人士的说法,指出“库兹涅佐夫”号在2023年2月出坞时,其最核心的结构性改造工程业已完成,后续主要是常规的舾装及装备升级工作。尽管受制于俄乌冲突带来的资源紧张和西方制裁,整体升级进度确实遭遇了显著迟滞,但基础性工作已告一段落,当前处于收尾阶段。一部分乐观者据此推断,只要俄罗斯海军下决心投入,这艘饱经风霜的航母在相对不长的时间内恢复基本作战状态。

    ▲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近况

    然而,即便航母平台本身能够焕发新生,还有一个更为关键且无法回避的致命难题:配套的舰载航空兵力量从何而来?回顾“库兹涅佐夫”号漫长的服役史,其主力舰载战斗机一直是苏-33和米格-29K这两款型号。

    其中,建造于苏联解体前后的苏-33机队,服役年限已长,机体老化严重,技术性能早已大幅落后于时代,仅具备有限的对空作战能力,升级潜力基本耗尽。米格-29K的情况虽略好于苏-33,但其可靠性问题饱受诟病,尤其是作为主要用户的印度海军,多年来深受其高故障率和频繁坠机事故困扰,最终忍无可忍,明确表示将用法国“阵风-M”取而代之。

    ▲米格-29K


    我们都知道:抛开舰载机的问题不谈——问题是抛不开,舰载机才是航母战斗群真正的核心战斗力投射平台,没有强大、可靠且成体系的舰载航空力量,任何航母都不过是一艘漂浮的钢铁空壳,其战略价值将大打折扣甚至归零。

    “库兹涅佐夫”号能否真正恢复战力,舰载机问题成为横亘在面前的最大拦路虎。更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航母本身近十年处于维修状态、舰载机状态堪忧,宝贵的舰载机飞行员队伍早已流失殆尽——具备实际着舰资质的飞行员或因长期闲置、或因服役期满基本退役,新飞行员的培养体系近乎断层,舰载机起降这一高风险、高难度的核心技能需要从零开始重建。

    ▲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近况

    面对这一困局,俄罗斯国内分析人士近期提出的潜在解决方案:和来自中国的歼-35。歼-35是中国海军新一代航母的配套主力舰载战斗机,从设计伊始就深度整合了舰载使用的严苛需求,包括强化机体结构以承受着舰冲击、配备坚固的着舰尾钩、优化机翼设计和增升装置以提升低速操控性能等。其成熟的双发构型,不仅符合舰载机可靠性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关键的动力冗余保障。考虑到“辽宁舰”与“库兹涅佐夫”号滑跃起飞的设计基础,歼-35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歼-35

    从现实可操作性和时间窗口来看,歼-35的优势更为明显。它已接近或达到量产服役状态,属于“货架产品”。即便需要为出口版本(如FC-31鹘鹰的后续发展型)调整部分航电设备以满足客户特定需求或出口合规要求,其核心机体结构和舰载适应性无需大幅改动,理论上具备在未来数年内向俄罗斯交付的潜力。放眼全球,在西方阵营对俄实施严厉封锁禁运的背景下,可供俄罗斯选择的现代化固定翼舰载战斗机屈指可数。因此,一个看似合理的推论是:如果俄罗斯海军决意让完成改造的“库兹涅佐夫”号延续20年左右的服役寿命,而非任其提前退役,那么解决舰载机缺口的最快捷途径,很可能就是寻求中国的帮助,采购歼-35(或其出口型)。否则,俄海军只能接受让这艘历经坎坷的航母以“空甲板”状态象征性地存在,沦为国际海军界的笑柄。

    ▲舰载预警机


    然而,引入中国主力舰载战斗机的深远影响,远非简单的装备采购可比。这意味着俄罗斯海军航母的核心作战体系——从指挥控制、数据链兼容、维护保障到战术运用——将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大转向,深度融入或适配中国标准和技术体系。这种体系层面的根本性改变,对于长期坚持国防自主、拥有深厚且独特军事技术传统的俄罗斯而言,在战略、心理和实际操作层面,都将构成一个极其艰难、甚至难以逾越的门槛。接受歼-35,无异于承认自身在尖端海军航空领域的全面落后,并放弃在该领域的独立发展道路,这是俄罗斯决策层和军方高层在情感和战略考量上都极难接受的现实。 此外,若舰载战斗机选择中国产品,那么为航母配套的各类舰载预警、侦察、打击无人机系统,其引进来源也几乎不言自明,将进一步加深这种体系依赖。这些都是俄罗斯绝对无法接受的。

    热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