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究还是不去了。
7月中旬,韩国总统府一位高层人士向媒体透露:李在明经过十多天考虑,最终决定不参加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

表面理由是“行程冲突”,但这背后怕是并非简单。
李在明“拒绝中国”7月31日韩国正式确定,对美投资3500亿美元,且其中1500亿将作为韩美造船合作的专用资金。

甚至此外韩国还将采购价值100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或其他能源产品,不过看似韩美的进一步合作,实际换来的却是美国单方面保留对韩15%的进口关税。
简单来说,如今的韩国“选择”了美国。

实际追根这场外交,李在明就任韩国总统后的外交电话排序,早已预示了今日选择:第一通打给华盛顿,第二通拨往东京,第三通才轮到北京。
这种外交优先级映射出韩国的战略焦虑。当7月7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对韩国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时,韩国经济自然是备受重创。

甚至韩国国内透露,李在明尚未访问美国,但若此时高调访华,可能被美方视为“外交立场偏移”。
简单来说,李在明“两面派”的行为,虽然刚上任时高调宣称要修复对华关系,却在关键时刻拒绝出席中国重要纪念活动,显示出对华政策的摇摆与表里不一。

而仔细深究其中,李在明考虑的却是不少。
7月中旬,他对幕僚坦言:“与美国交恶的损失,远大于得罪中国”。此时美韩关税谈判进入最后72小时拉锯战,美国威胁对韩加征25%关税,韩国车企现代、起亚若失去美国市场,年损失将超180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7万驻韩美军是韩国的“安全命门”。李在明上台后虽淡化亲美标签,却默许美军追加部署“萨德”系统,并在半导体领域配合美国对华技术封锁。
当王毅要求韩国“避免摇摆”时,韩方正忙着向美国转让军舰降噪技术,以求分摊军费。安全依赖绑架了战略自主,这才是拒绝阅兵的真相。

更深层的压力来自技术霸权。美国限制韩国获取14纳米以下芯片设备,如同扼住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咽喉。韩国媒体直言:总统的外交自主权实际上掌握在美国手中。
加上这历史记忆也在暗中作祟。当韩国外长赵显在7月28日与王毅通话时,特别提到“期待与中方共同正视历史”。这句话背后,是韩国对日本侵略的伤痛记忆与中国抗战纪念的微妙差异。

不过,虽然李在明明确表态不去,但李在明却是清楚,韩国离不开中国。
就在拒绝中方邀请仅数日,韩国新任外长赵显就职第8天便拨通北京电话。这个时间点耐人寻味,距离特朗普设定的“8月1日关税大限”只剩72小时。

不过我方王毅外长的话,还是令韩国沉默了。
中方“点醒”韩国?王毅的回应直击要害。他直白地说,要求中韩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合作伙伴”。

毕竟中韩关系基于双方共同利益,利好两国人民,既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也不应受制于任何第三方。
实际韩国并非不懂这样的道理,最现实的警告落在经济命脉。

2024年中韩贸易额高达3280.8亿美元,同比增长5.6%,中国连续21年稳居韩国最大贸易伙伴。
这种依赖具象在产业联系里,韩国对华出口中,半导体占比达28.5%,石化产品占19.1%,显示屏占7.3%,三大支柱产业离开中国市场便可能崩塌。

更不必说此前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正逼韩国剔除中国供应链,若三星、SK海力士真与中国市场切割,韩国半导体巨头将遭受灭顶之灾。
所以对于中方的点醒,韩国也是急迫,虽承诺“积极推动双边自贸谈判”,却对“反脱钩”避而不谈,更回避第三方干预问题。

而电话挂断后不久,这份韩国将向美国提供3500亿美元资金支持,其中1500亿美元专供造船合作。作为交换,美国承诺将关税降至15%的贸易协议便已经昭告世界了。
李在明政府的选择耐人寻味,一边是能实际支撑韩国核心产业的贸易巨量伙伴,一边是看似提供“安全承诺”却正逼迫自己的盟友。

韩国付出了3500亿美金买来的只是一个不对等的贸易安排,美国的高墙丝毫未降。这种战略妥协与其说是无奈,不如说是方向性的迷失。
甚至我方外长王毅强调“的独立自主”,实为指明生路:真正的战略伙伴敢于对美说不,韩国也是没听进去。

而这场被美方渲染为”韩美合作胜利”的协议,却让韩国付出了惊人的代价:不仅贸易条件严重不对等,产业自主性也被套上沉重枷锁。
只得说,一边是9月3日北京阅兵的请柬,一边是8月1日美韩关税协议的签字笔。李在明选了后者,也选了一条被捆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