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58岁的王小姐,本身有在使用荷尔蒙药物,平常工作需长时间坐着使用电脑,最近出差搭了几次长途飞机,发现左小腿肿、痛、热、紧绷,到医院检查,发现是「深层静脉栓塞」。国泰医院复健科主治医师刘怡均表示,深层静脉栓塞主要分为急性、慢性,若血块完全堵住,可能造成器官衰竭及休克致命。
刘怡均指出,深层静脉栓塞指的是血栓形成于深层静脉,阻塞血液回流后造成静脉血管发炎及患侧肢体肿胀,较常见于小腿或大腿的深部静脉。典型症状包括单侧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变色或发热。如果栓塞严重、没有妥善治疗,可能导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日前中职洋将「魔鹰」爱妻赴台相聚,却在飞机上不明原因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紧急抢救仍回天乏术,疑因深层静脉栓塞猝逝。这个状况又称「经济舱症候群」,即是因为旅行中长时间坐着不动,腿部深处的静脉容易形成血块,在突然起立或走路时顺着血流跑到肺部,堵住肺血管引起肺栓塞。
刘怡均说,深层静脉栓塞成因分为凝血缺陷的先天因素,以及环境、疾病、脱水、久坐等后天因素。高风险族群包含术后病人、长期卧床、怀孕、癌症病人、年纪大、使用口服避孕药或是荷尔蒙替代疗法、肥胖与有凝血异常体质者。另外,长途飞行、打麻将久坐不动也会提高深层静脉栓塞风险。
深层静脉栓塞的急性期治疗,以抗凝血药物为主要方式,目的是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并降低发生肺栓塞的风险。但是部分血栓范围较大、对药物反应不佳,或已有患肢缺血症状者,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侵入性血管介入治疗,如导管取栓、溶栓或置放下肢静脉过滤器手术等。
等到急性期过后,穿戴医疗等级的弹性袜可帮助减轻患肢肿胀,并预防日后出现「栓塞后症候群」。刘怡均指出,有愈来愈多研究显示,适当的运动训练在恢复期也具有关键作用。
预防深层静脉栓塞的生活方式调整
1.避免久坐久站:长时间乘车或工作,应每1至2小时起来活动。
2.饮食与水分控制、维持正常体重:避免脱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取有助于维持血液流动顺畅,降低血栓风险。
3.避免按摩患肢:如果是急性期,禁止按摩腿部,以防刺激血栓脱落进入循环。
刘怡均建议,运动训练包含下肢擡高、关节活动运动、短程行走等,经评估后可在家中短距离行走,每次2至5分钟,穿着压力袜效果更佳。根据研究显示,有计划性的运动训练如走路、自行车、游泳等,能有效减缓症状并改善静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