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menu items!

    打开原创字体更多可能 施博瀚:设计师的工作是整理

    ⟪凝书体⟫迄今完成超过一万个字的设计。(图片提供/施博瀚)

    认识施博瀚,或许是从一篇篇连载的Illustrator教学贴文开始的,〈我用以拉拉拉的〉系列贴文在社群上掀起一股学习热潮,也让他从众多设计师中被看见。他擅长字体设计、品牌识别与指针系统规划,代表作《凝书体》曾募资近两千万,不仅让他成为独立字体设计师中的瞩目人物,也打开更多台湾原创字体的可能性;他参与台铁指针系统优化,以简约有序的设计,提升车站空间易读性与使用体验,平衡了大众需求与美感素养。

    他期待被关注,但现实中是个内向i人;他面向社群,却尽量选择理性交互,他的家近乎白色纯净,却有两只活泼耀眼的黑猫;他偏好受限条件,期待在这之中找创作自由。在施博瀚的身上,阅读到了矛盾的元素,却不思议地构成了其整体和谐,犹如他的设计理念,通过收整混乱与不同,最终成为一种可读的完全秩序。

    var admarutag = admarutag || {} admarutag.cmd = admarutag.cmd || [] admarutag.cmd.push(function() { admarutag.pageview(‘1aa64996-806f-4094-8fce-923b967576ed’); });
    Bohan Graphi©设计工作室负责人、世新大学图文传播学系兼任教师,台湾原创字体⟪凝书体⟫创作者——施博瀚。(图片提供/施博瀚)

    60个LOGO与10000字的设计修行

    翻开他的专书⟪LOGO设计研究所⟫,最直接的印象是极为干净的版面,整本书的留白与工整视觉感,传递秩序与极简美学,当往下翻,会发现他亲自雕琢了60个新的LOGO范例,每一个都由他绘制、归类、拆解,再搭配清晰的手法说明,令人意识到,他是一个愿意花很多时间处理细节的人。

    这是一本分门别类、剖析方法的工具书,无论是类型选择、简洁编排或海量细致制作,藏在书里的特质都很「施博瀚」,这些个人特色在他创作⟪凝书体⟫、⟪凝明朝体⟫,尤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他成为独树一帜的平面设计师。

    「我想像字体的线条,有点像打发的鲜奶油,也像刚挤出来的牙膏。」这是⟪凝书体⟫的灵感来源,他在明体骨架上,尝试呈现下方圆润、上方笔触收尖凝聚的视觉效果,笔画末端宛若凝霜,既保有原本明体易于阅读的印刷风格,又融入楷体的韵味,带着独到的设计语汇。

    施博瀚为凝书体总计创作超过10000个字符,不仅涵纳了台客语汉字,也补上峠、躾、辻等日本创造的和制汉字,这背后不是几天、几周的创作,而是以年为单位的创作历程,平均每日30-70个字的辛苦设计,仿佛一场耐力的修炼。

    尾端宛若凝霜、融合明体与楷体美感的字体设计。(图片提供/施博瀚)

    日本字体设计师鸟海修曾说,「文本如水、如空气」,因为字体是载体,它在各种语境下要能被好好的阅读,就不能太显眼,施博瀚的设计里也有这样的意识,面对上万字的字体创作,他逐一雕琢字体的中宫与重心,修正笔画间的视觉平衡,让每个字既有独立的美感,又能在长篇编排之中平衡与和谐。

    施博瀚笑说,「看起来平淡无聊的东西,最难做。字体设计不是一个快速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想入门的设计师不如先尝试看看300字练习,可以专注处理再往下走。」

    整理,是设计师的基本功

    施博瀚自认是一个有强迫症的人,「整理」被他视为设计基本功,在大量的视觉数据之中,如何选择切点和分类,是设计脉络诞生的重要环节。

    施博瀚的设计专书《LOGO 设计研究所:更有亮点的 60 个技巧》。(图片提供/施博瀚)

    在设计实务中,风格归类一度是他的初始方法,但后来他发现,以风格和客户沟通往来,最后往往流于查看成果是否「相似」或「到位」,设计脉络与内核议题反而无法被清楚呈现。

    「我认为,设计师的工作不是创造,而是整理和组合。」

    这也是他出版《LOGO设计研究所》一书的起心动念,这本书更像是客户和设计师之间浅显易懂的沟通方法学。对他而言,设计师的角色不只表现视觉,更该抽丝剥茧地提炼问题本质,从观察、归纳到精准集成与提案,为此自我也必须不断提升设计逻辑;而客户作为需求提出者,也应逐步靠近设计语汇,理解设计专业的价值,而非仅以个人喜好作为主导。

    唯有设计师和业主双向提升视野,才能逐步拓宽设计的判断视角。当彼此都愿意深入脉络,一个好设计才能从美丑之外诞生,真正回应问题,也推动产业往前走。

    施博瀚与台湾设计研究院携手优化台铁指针,展现简约、易读、耐看的美感,图为2023年莺歌火车站指针优化成果。(图片提供/施博瀚)
    施博瀚与台湾设计研究院携手优化台铁指针,展现简约、易读、耐看的美感,图为2023年莺歌火车站指针优化成果。(图片提供/施博瀚)

    台铁指针系统是施博瀚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台湾设计研究院的邀请,他与团队陆续为台铁新竹、嘉义、莺歌、台南站等多处优化指示设计。他从减法出发,删除多余消息、刷新资讯层级,解决过往车站指针常因历时太久、视觉系统混乱造成的使用障碍,让旅客能迅速创建空间认知、降低寻路难度,简约耐看的现代美感,更让车站风貌耳目一新。

    他以「最没有设计感的好设计」形容这项重要作品,在施博瀚眼中,好的公共指针设计,是将设计师的表现欲降到最低,如同设计一套字体,让每个元素耐看、融入整体环境之美,服膺于指针乘载资讯的本质。

    2024年台北文创记忆中心举办《理想居所》特展,特邀施博瀚参与展览视觉延伸设计,由他着手绘制Taiwan Emoji,以多元视角与大众共同探索理想的居所轮廓。

    Emoji本来就源自日本电信的「绘文本(絵文本)」之意,其图像风格、语意系统都带有强烈的日本生活感,于是他刷新视觉层级,将日式屋宅替换成台式顶加公寓,加上醒目城市地标、台湾岛形象,从家到社区到国家,打造一套有秩序的设计。

    施博瀚为台北文创记忆中心特展⟪理想居所⟫,打造台湾版居所Emoji。(图片提供/台北文创)

    这几年他的重心环绕品牌设计、持续开创字体,以及培养新一代设计师。回到大学任教的他,也观察到现今学生容易通过Behance、Pinterest等平台,快速创建一套美感,但过早追求风格也可能会忽略设计的真正目的。

    他提醒年轻世代的创作者,设计师的角色不是艺术家,首要任务不只是形塑美学,更重要的是先学会深入脉络、回应客户问题,在创建自我视觉辨识度之前,设计师应先成为可靠的解题者。

    施博瀚长期在社群发表⟪我用以拉拉拉的⟫系列,每篇都是一招Illustrator实用技法,累积高人气。(图片提供/施博瀚)

    多元身份的设计师又如何?

    这几年,他开始有经纪人,经营社群的面向也逐步变得更多元,除了Illustrator设计教学之外,也朝向旅游或生活风格、有趣的新发现、话题观点等多方位发展,也接洽更多商业活动。

    施博瀚也为家里猫咪LUNA&NORI经营社群,Instagram: lackcat_taiwan 。(图片提供/施博瀚)

    从设计师跨入数字内容创作者,他坦承,有时社群对他而言也是一种压力,「我怕人家觉得我不务正业,会担心如果我不做软件教学或设计相关,是不是我就走偏了?」

    他目前想到的答案是,设计师的视角可以延伸到生活里,从空间、色彩搭配、细节观察,一切都和设计思维有关。现在的他,接受了一个更自由的定义:「我后来想清楚,喜欢你的人,不会只喜欢你的一个面向,我的身份或许有无限可能,但我没有哗众取宠,也有把持社会责任,我没离开过设计重要的事情。」

    施博瀚自我定位的心法很简单:每年都推出代表性作品。例如近期,他与日本字体设计师木龙步美合作,共同推出酝酿三年的《凝明朝体》,在联合制作之下,实现创作日文本型的梦想;同时,他逐步打开台日品牌设计的新局,为想踏入日本市场的台湾品牌,提供串连在地的设计策略与创意运行。

    施博瀚推出《凝明朝体》,聘请日本设计师木龙步美设计假名。(图片提供/施博瀚)

    「我不追求当下潮流,我更在意设计是否流畅和历久弥新,即使多年后也耐看;我的字体能被更多设计师使用,延伸创造出上千件作品,对我来说,那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持续深入品牌与字体设计,作为实力的价值检验,而社群上的热度关注,则成为补充能量的另一个出口,长期耕耘与即时回响在施博瀚身上找到和谐共存。

    「我是随遇而安的人,从没想过平面设计这条路,有一天也会变成数字创作者,我也好奇未来的自己还会做什么。但此刻,我有把设计师的本分做好,那就足够了。」

    (本文经台北文创授权转载,原文刊载于此)

    热点

    发表评论